铁岭市银州区人民政府 www.tlyz.gov.cn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推进全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公告期间(2021年7月6日至2021年8月6日),欢迎有关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信函及电子邮件方式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邮箱:fg2823019@163.com
通讯地址:银州区市府路28号
电话:74829779
邮政编码:112000
铁岭市银州区发改局
2021年7月6日
铁岭市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征求意见稿)
铁岭市银州区人民政府
二○二一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奋力攻坚克难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7
第二章高质量谋篇布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发展格局 12
第四节 发展定位 14
第五节 总体目标 15
第三章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 18
第一节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18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9
第三节 着力理顺体制机制 21
第四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1
第四章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 22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22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3
第三节 加快培育数字经济 25
第五章巩固服务业主导地位强化城区经济支撑 25
第一节 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25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 28
第三节 培育服务业新业态 29
第四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31
第六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32
第一节 推动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32
第二节 做优做强主导产业 34
第三节 发展壮大企业主体 35
第七章依托城郊优势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37
第一节 做精传统种植业 37
第二节 做优休闲观光农业 38
第八章厚植城市底蕴深化文旅融合 39
第一节 提升文化软实力 39
第二节 繁荣文化产业 40
第三节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41
第九章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44
第一节 全面补齐城市建设短板 44
第二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46
第三节 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47
第四节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48
第十章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49
第一节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50
第二节 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51
第三节 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 52
第十一章深化区域合作培育对外开放优势 53
第一节 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 53
第二节 积极推动区域合作 54
第三节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55
第十二章坚持以民为本推动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57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57
第二节 打造优质教育核心区 58
第三节 建设健康银州 59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0
第十三章提升治理能力释放制度优势 62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区 62
第二节 完善基层治理 63
第三节 建设平安银州 64
第四节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 65
第五节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66
第十四章强化实施保障凝聚奋进力量 67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67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69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 70
“十四五”时期是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推进全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辽宁省、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政策导向及《中共银州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铁岭市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是政府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数据挤水分难题,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等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补齐“四个短板”,全面推进“六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如期实现,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良好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稳中有升。“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到2020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77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61亿元,较2016年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31亿元,较2016年增长60.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2925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5.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0.27亿元。
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比重由2016年的65%上升至2020年的89.2%,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批零住餐业规模总量全市第一。传统商贸业繁荣发展。限额以上企业达到40户,批发零售企业1425户,住宿餐饮企业338户。哥伦布广场、居然之家二号馆、中茂地下商城等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迅速成为零售业领军企业,哥伦布步行街获批省级示范步行街荣誉称号,天兴酒店被确认为省级绿色餐饮优质企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业不断壮大,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达到116家,工、农、中、建等各大国有银行市级分行已形成集聚效应,浦发、盛京银行支行相继进驻,人寿保险铁岭分公司等保险机构达到36家。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区现有旅行社19家,3A级景区4处,七里村被评为全市首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影、大地等知名院线企业运营良好,铁岭大戏院二人转表演远近闻名,手绘葫芦成功注册“葫语如丹”文化商标,铁岭古玩城入驻固定商户700余户,是辽北唯一一家从事古玩书画鉴赏、交易的专业服务机构,电子商务业初具规模。全区电子商务企业达到79家,卓信电子商务、非遗网等已经建成较为成熟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
工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到2020年末,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2户,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稳步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形成了以能发伟业、忠远阀门、华晨橡塑、五星油膜、盛鑫油脂、三能科技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银州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项目招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末,经济开发区落户项目81个,规模以上企业14户,小巨人企业3户,高新技术企业6户;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网、电力等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达到了“七通一平”的进驻标准,成功晋升省级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取得进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2户、中小型科技企业15户,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户,省级研发中心1户(铁岭选矿药剂),铁岭选矿药剂有限公司的“高效环保铜钼混合浮选新型捕收剂”产品被认定为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新兴药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五星油膜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800万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5项。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十三五”时期,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家,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8.1亿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0%,树莓、龙须菜等特色农业种植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休闲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东北忆家人”等农家乐精品项目运营良好;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初步形成,“邮农丰”农产品流通平台社区分销店达到7家;“稻花香”品牌大米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积极承接铁岭市下放的行政职权,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施工许可审批时限由15天压缩至7天;深入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区“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达到120项,大项、业务项“网上可办”率分别为82.3%、83.94%,超过省80%的要求。涉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实施“企业管家”服务机制,为全区305家规上企业、限上企业、小微企业和纳税10万元以上企业配备了由29名区级领导、208名副科级以上机关干部担任的“企业管家”;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区级领导包扶项目责任制,形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企业管家、一套工作方案、一个目标任务”的“六个一”项目服务体系,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着力为民营企业减税降费,“十三五”时期累计为企业减税23.53亿元。群众办事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对群众和企业反映集中的“衙门”作风、“办事难”等突出问题,加大曝光和查处力度,机关作风全面改善;扎实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8890”政务便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十三五”时期,全区“8890”办结率、优秀率、满意率不断提升,2019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完毕。“十三五”期间,共完成17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6项“回头看”整改任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交办27个信访案件、“回头看”期间56个信访案件销号工作。空气质量整治力度加大。有效解决小锅炉拆改、油烟污染等问题,全区10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改完毕,督促1043家餐饮经营业户安装油烟净化设备,配合市政府完成热电联产工程。水污染问题有效解决。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双安水厂水源地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完成辽河封育治理工作,封育面积6189亩,回租资金全部发放到位;河流整治工作有序开展,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重点开展入河污水直排口溯源专项行动。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完善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置体系,下放环卫职能到龙山乡,成立了乡级专业清扫队伍,农村垃圾从撒落式收集变为封闭式收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新建、改建无害化厕所1200座;开展畜禽类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全区2万亩农田产生的秸秆全部打捆离田;推进创建美丽示范村,七里村和柴河西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柴河东村成功创建市级美丽示范村。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棚户区改造工作不断推进,光荣东路北、汇工街南段、后八里、北窑、沙子沟、县生产资料等地块棚改居民回迁安置工作圆满完成;弃管楼改造、铁西老工业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力推进,“十三五”时期,累计开展了22个老旧小区的维修改造,有效解决了顶楼防水、上下水、供电、供热、小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累计改造主干路2条、次干路12条、街巷路40条,合计21191米,改造排水管线0.8万米;城市绿化空间进一步拓展,完成城区增绿、补植11.6万平方米。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拆除各类违法建设近15万平方米,严厉查处打击占道经营行为,露天烧烤全部取缔,街路两侧乱摆乱放、悬挂横幅得到清理。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合并银冈小学和第六小学、第十二小学和第十六小学,实行一体化办学,“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深入推进,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小学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以全省第一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检查评估;素质教育取得进展,深化“体育艺术2+1”项目,评为“辽宁省中小学体育艺术示范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中心医院与区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龙山乡卫生院以及12家村卫生室构建了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稳步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区推进,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69个,重点人群已签约99638人,签约率达到84%;妇幼健康服务持续改善,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88.6%、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1.04%。文化体育事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推动“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成功举办“兀术泉冬泳节”“龙首山登山赏花节”“群众文化艺术节”“健身操大赛”等节庆活动,组织开展“铁岭欢歌”“送戏下乡”等系列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显著改善,新建5个社区文化广场、5个村级文化广场,全区健身广场达到102个、健身器材930件,健身器材实现城乡全覆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就业保持稳定,年均完成城乡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均在市政府下达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指标内;城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为349户残疾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城市低保标准由“十二五”末期每人每月283元提高至636元、农村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890元提高到5208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变”是显著特征,“稳”是基本前提。“十四五”时期银州区将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同频共进,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发展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为银州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9.28讲话明确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六项工作要求,中发3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等新时期具体工作任务,为银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了方向。“两新一重”建设为银州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带来重大机遇。作为铁岭市老城区,城市建设短板较多,银州区将紧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全方位改善提升老城区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集聚城市人气打下坚实基础。辽河国家公园建设为绿色发展带来新契机。银州区将按照“水、岸、城”一体化原则,积极融入全市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示范带建设,统筹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短板、提升城市绿色宜居品质,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双轮并进。
从省、市层面看,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十四五”时期将展开新篇章,为银州区吸纳中心城市极化-扩散效应,加快提升城区功能,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来更大空间。铁岭市委市政府积极帮助银州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十四五”时期将继续统筹力量支持破解寿光贸易城项目、财富广场项目等诸多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持续推进金恪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接盘入驻,尽快释放振兴发展活力。
从银州区自身看,中心城区的传统优势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银州区作为铁岭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城市资源和发展要素较为集中,城市人口基数大、素质高、消费能力强,商业业态丰富,服务功能完善,未来在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区经济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市、县行政中心南迁后,城区闲置资产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发展的潜在资源。铁西老工业区停产企业、龙山宾馆、金山国际、金都大厦、城南二手车交易市场等一批城市闲置厂房、闲置楼宇、闲置土地,可通过租赁、嫁接等方式有效盘活,将为振兴发展置换出更多的空间,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面临挑战: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及保护主义持续蔓延影响,世界经济将承压下行,呈现持续性和结构性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辽宁省整体经济形势仍处于谨慎乐观发展态势,全市经济处于筑底企稳阶段,区县协同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短期内难以显著提升;受宏观环境影响,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体量扩张和提质增效面临更大挑战。区域差距加大导致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困难较大。“十三五”时期,全区GDP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要实现“转型”和“追赶”双重目标,必须要加快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十四五”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人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南方等发达地区集聚,银州区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和虹吸效应,凝聚后发优势实现赶超面临艰巨挑战。
从银州区自身看,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市、区财税分成体制延续至今,区财政保工资、保运转压力巨大;区内新建项目所有手续均由市直相关部门负责,项目建设手续需要层层审批,营商环境建设和改革创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受限。全区辖区面积仅78平方公里,除去城市占地及其它不可开发利用土地,可利用土地无法满足城区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开发区仅剩土地1000亩,项目承载能力不足;同时现存土地价格也远高毗邻县区,在工业项目的引进上竞争力不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传统农业转型不快,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总量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开发区停产企业、停建项目达到22户;服务业发展进入瓶颈,传统批零住餐业受电商冲击较大,社区服务业、康养等新业态尚处于萌芽状态,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培育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且缺乏稳固支撑。
坚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内部经济循环为主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发展内生动力,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放松,确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做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区经济,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全面展示新时代银州振兴发展的宏伟画卷。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创新发展,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治本之策,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理顺市、区财政体制,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大本地创业者和企业家培育力度,鼓励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协调发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并重。抢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着力攻克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两大难关,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一村一景观、一村一幅画”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城市更新促进人口集聚,依托自然禀赋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构建高质量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与绿色经济联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筑铁岭市中心城区的大生态空间,依托龙首山城市绿岛、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示范带建设,将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生态化的城郊景观结合起来,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东、西、北三面环城的沿河景观带,打造“水美银州”。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动力。
坚持开放发展,内部循环与外部循环并举。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等重大新机遇,坚持内外并举,以提升发展质量为根本,主动加强银州区与周边地区的紧密对接和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地产业转移,用好与淮安对口合作政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蒙俄通道,继续扩大出口,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在产业升级、文旅发展等多领域深化合作,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共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将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有效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医疗、平安等民生福祉最优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期间,银州区将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结合全市“一轴两带一区”建设,努力构建“一核两带一廊一区”的发展格局。“一核”,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盘活城区闲置商业资产,做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中部商贸商务核心商圈。“两带”,结合辽河国家公园建设和铁西老工业企业搬迁,将发展空间延伸到辽河左岸,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示范带;依托柴河沿岸自然山水,整合文旅资源,着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一廊”,依托新建市医院项目和光荣街南段土地资源,对沿线地块整体规划、科学开发,加快新老城区衔接,打造城南十里经济长廊。“一区”,依托“沈大哈长”沿线高质量发展轴,改造提升银州经济开发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做大规模总量,打造特色装备制造集聚区。
图1 银州区“十四五”发展格局图
银州区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城区,是沈大发展轴线北部地区唯一的中心城区,也是辽北地区重要的城市经济中心。“十四五”时期,将依托都市圈辐射带动,着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宜居属性、巩固优质公共服务优势,不断提高城区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充分集聚城市人气,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银州区打造成为辽北地区的商贸金融中心区、宜居宜业引领区、文旅融合示范区。
商贸金融中心区:建立业态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服务业体系。突出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通过“互联网+新零售”引导传统商贸转型变革;积极促进大型商贸骨干企业集聚,进一步扩大商贸规模、优化商贸结构、提升商贸业态、提高商贸档次,推进商贸中心的集聚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做强现代服务业,引进“绿色金融、农业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培育总部经济和创意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将银州区建设成为商贸金融中心区。
宜居宜业引领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通过改善城市面貌、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城市品位,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城市;通过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快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便捷度;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优质公共服务集聚;进一步提升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充分汇集城市人气,将银州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引领区。
文旅融合示范区: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守住城市之魂;打造外向型文旅产业体系,依托银冈书院、龙首山等优质旅游资源,积极融入沈北生态旅游圈,积极与周边区县联手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深化与淮安旅游合作,探索在淮安以及“南京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加快打造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食住行游购娱”的融合体验新模式、新体验,将银州区建设成为文旅融合示范区。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区经济综合实力、经济发展质量大幅跃升,支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城乡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民生保障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全面形成,现代化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银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综合考虑全区发展环境和现实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区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城乡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对外开放体系、民生保障体系、社会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打造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生态环境美、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经济实力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新业态培育实现突破,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不少于20亿元,5年累计达到100亿元以上。
产业结构优。进一步巩固加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突破,初步形成工业智能化、服务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传统商贸流通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基本形成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实体商业新模式;现代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金融保险、文化体育、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产业规模不断做大,现代物流、高端医养等逐步兴起。工业规模进一步做大,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能力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创业基础得到有力夯实,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有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营商环境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投资建设便利度持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审批流程进一步简化,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加快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十四五”期间,全区“一网通办”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水体、大气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城市绿色宜居品质稳步提升。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符合省市控制要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幸福指数高。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8%,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
表1 铁岭市银州区“十四五”发展指标表
一级指标 |
序号 |
二级指标 |
规划目标 |
指标属性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5.8 |
预期性 |
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00 |
预期性 |
|
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5.6 |
预期性 |
|
4 |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6 |
预期性 |
|
5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02 |
预期性 |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 |
6 |
预期性 |
|
7 |
三次产业比重(%) |
0.4:15:84.6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8 |
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8 |
预期性 |
9 |
专利申请量(项) |
45 |
预期性 |
|
生态文明 |
10 |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
100 |
约束性 |
1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5 |
约束性 |
|
12 |
细颗粒物( PM2.5)浓度(ug/m3) |
35 |
约束性 |
|
对外开放 |
13 |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元) |
17000 |
预期性 |
14 |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万美元) |
200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15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7.5 |
约束性 |
16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高于GDP增速 |
预期性 |
|
17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
约束性 |
|
18 |
每千人口养老床位数(%) |
12 |
预期性 |
|
19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年均增长(%) |
5 |
预期性 |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全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统筹推进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振兴发展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提高办事效率。持续加大“办事难”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为民为企办事效率。复制推广先进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打通在开办企业、缴纳税费、跨境贸易及合同执行等环节痛点和堵点。深入实施“一网通办”改革,通过“互联网+”推动审批各阶段成果数据信息共享,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形成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
落实惠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落实更大规模减税减费、减租降息等各项支持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实施缴费返还、延期缴纳税款等政策支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机制,制定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做强骨干企业。落实省市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夯实民营企业发展基础。大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民营企业参与相关决策制度,畅通政民沟通渠道。坚决保护企业及其出资人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引导创建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本地民营企业大兴实业、做强基业。强化企业帮扶,落实“4+1”包扶工作机制及“企业管家”制度,为区内305家重点企业配备科级以上企业管家208名,其中区级领导29名,帮助企业解决防疫、融资、招工、销售、运输等方面问题。创新开展“书记区长跑一趟”专项行动,通过领导的率先垂范,促进政务服务事项、行政执法事项、党政群机关非窗口部门(单位)重要服务事项提高办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
壮大小微企业。积极扶持小微企业。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增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能力,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门槛,确保企业资金链畅通;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名录的作用,促进扶持政策宣传和实施;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维护中介机构名录库和信息管理平台。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加大“个转企”前期培育、跟踪回访力度,推进“个转企”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巩固和扩大党在非公经济组织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培训服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持续开展企业家队伍培训提升活动,依托高等院校开展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等培训,举办企业家及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培训、国家省市政策解读宣贯培训、青年企业家培训等,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工艺、产品品牌竞争力;开展“中小微企业巡回大讲堂”专题培训活动,邀请全国知名机构、高校、管理咨询机构的知名学者、教授、专家,按不同企业规模、不同行业、不同需求,分类组织培训,为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全区振兴实践,表彰和奖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
理顺市、县、区财税体制。优化市区税收分成比例,积极与市政府协调,明确市、县、区税收属地管理和收入分享办法,将辖区内形成税收除上缴国家和省市部分外,铁岭县不再参与财力分成,全部划归银州区财政所有。
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职能。明确市、区城市建设财政事权,与市政府协调,将“三横三纵一环路”的维修管护职能下放银州区,同时从市场管理费中抽取部分费用,保障清扫保洁经费和日常管理支出,剩余部分全额上缴市里。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加强企业金融风险防控。制定重点企业金融风险应对化解预案,强化高负债企业的债务约束,指导金融机构加强授信风险审查,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风险;推动高负债优质企业积极利用基金、租赁、股权融资、债转股等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维护安全稳定的金融运行环境。落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高效、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和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完善金融风险排查、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培育,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壮大税源基础,优化收入结构,增强政府偿债能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责、权、利”相统一和“借、用、还”一体化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严格管理政府债务限额。
加强社会领域风险防控。加强日常防范、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坚决防止重大风险隐患升级爆发。积极回应人民对风险的关注,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全面化解寿光贸易城、财富广场、北窑棚户区等历史遗留的问题,降低社会矛盾风险。强化底线思维,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强化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防止新问题滋生、老问题升级。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第一动力,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坚持面向全区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保持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长。落实科技奖励办法,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培育科技孵化器,对经工信部门及财政部门联合认定的研发中心予以资金资助。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逐步建立“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科创板上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在橡塑制品、泵阀制造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聘请高层次创新型专家、教授、学者担任“高级顾问”或“首席专家”,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多渠道入手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加强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创业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引进一批真正了解企业科技需求、熟悉科技政策、掌握科技资源的咨询机构,构建从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等全链条科技咨询服务体系。支持银州经济开发区和企业创建孵化中心。探索构建“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鼓励多元投资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加强科技服务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一批区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扩大院地院企合作范围,积极开拓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积极推进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引导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争取合作项目第一时间成功转化。
壮大研发机构和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支持企业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并与省内外其他科研单位联合申请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申办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五星油膜、选矿药剂建设院士工作站,依托天禹管材、风景文具等重点企业,加快建设省级研发中心,着力提高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能力。到2025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达到15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力争达到9000万元。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广泛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开放创新,提升产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解决若干制约橡塑、阀门、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产品。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不断研发、试制新产品并申报国家专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体系,解决成果交易流通与市场化定价问题,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专栏1 创新驱动重大人才工程
1.青年英才储备计划 瞄准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前沿,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3.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 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技术前景好、海外联系广、熟悉国际运作规则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持留学人员开拓海外市场、引入外来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 组织专家到基层单位、广大农村、街道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5.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机制 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改革人才考评制度,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评聘职称时,根据实际情况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专业技术资格。 |
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5G、云计算等各类先进技术,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加快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智慧农业等方面重点突破,培育更多的应用场景。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加快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有序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上云”,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提高精准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能力。加快融通发展步伐,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融通发展。丰富5G+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等场景应用,打通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各方数据和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借助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同城化效应,加快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适应新消费、新需求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对城区经济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商业资源深度整合。盘活金山大厦、龙山宾馆、金都大厦、兴隆百货等一批闲置资产,加快解决寿光贸易城、财富广场等项目遗留问题,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接盘项目。实施商圈引领工程。提升中央商圈发展活力,加大中茂地下商城对外推介力度,提高商铺入驻率,与广裕街两侧商铺形成资源互补,打造项目丰富、品类齐全、立足银州、辐射周边的中央商务区;加快发展城南商圈,加快引进大型商贸流通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借助哥伦布省级示范步行街建设契机,进一步丰富商圈服务业态,形成集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综合体;释放城北商圈活力,整合周边龙首市场、春天百货等现有商业资源,打造城北农产品、小商品集散地,建设全市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与电商融合发展。支持本地电商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网上区域产业街和特色馆;培育壮大卓信电子商务、亿品榛子、非遗网等电商平台,全面推动龙首市场、太平洋购物中心等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与电商融合发展;推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鼓励服务业企业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
推进批零住餐业高品质发展。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改造商业步行街、地方特色街区及配套设施,重点打造哥伦布省级步行街、城北休闲娱乐街、七里特色美食街、小岭子步行街。加快建设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依托寿光果蔬市场盘活项目,利用全市农产品资源,推动域外农产品批发,推动农产品交易市场、小商品市场快速发展,带动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推进住宿餐饮业高品质发展。完善以高端酒店为引领、连锁商务酒店为骨干、乡村休闲民宿为延伸的住宿体系;做强铁岭传统美食,深入挖掘一批“老字号”、“特字号”餐饮品牌,培育一批餐饮名店。
专栏2 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工程
1.特色街区工程 着力打造四条特色街区,助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哥伦布省级示范步行街:建设特色网红街,商街以铁岭特色为主题,打造开放式、主题式、情景式、花园式、体验式特色商业街。拟将商街分为吃货天地、非遗市集、网红打卡圣地、观光夜市、休憩小站等板块,涵盖餐饮、旅游、购物、休闲、文化等多个经营业态。城北休闲娱乐街:建设范围南至金碧水疗会馆,北至光荣东路。依托柴河街北段现有洗浴、KTV、网咖等娱乐产业,积极引进同类项目入驻,壮大整体规模,打造城北休闲娱乐街区。七里特色美食街:依托七里田园综合体建设,对沿街商户进行改造,重新规划设计,引进各地特色美食,形成集聚效应,打造七里特色美食街区。小岭子步行街:建设范围为东起太阳宫,西至银冈小学,沿街商铺统一按照仿古建筑进行设计,经营古玩字画、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等,打造辽北民俗产品特色街区。 2.智慧商业工程 通过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在项目实施、商贸、环保、便民服务等方面推进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及重点示范工程,致力于将哥伦布省级示范步行街、中茂步行街建成环境优美、商业繁荣、文化浓厚、管理规范的全市数字商贸地标。 3.电子商务推广工程 对辖区内传统商业综合体、特色餐饮场所、特色农产品、全域旅游景点进行包装,在铁岭发布、铁岭日报等多家媒体推广宣传,打造“网红店铺、特色产品和爆棚景点”。加大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力度,突出网商孵化和人才培养,着力提升电商产品线上销售策划、设计、包装、宣传推介能力,推动企业上线,扩大应用范围,增加网上销售额,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
加快发展金融业。鼓励浦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绿色金融、农业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手段,构建完善的绿色产业融资体系;积极推动信用保险、农产品保险、绿色农业保险发展,服务于全市生态立市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发展集智能制造、服务制造、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于一体的新业态。到2025年,新引进和增设各类金融机构3家。
发展壮大城市物流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建设集加工、仓储、冷链、批发、零售、配套服务为一体的都市物流中心,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发展面向城市生活服务、重点企业、经济开发区的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积极融入全市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城市配送服务中心。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节能通风库、气调库等设施,提升技术应用和生产经营能力。到2025年,现代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比重超过20%,采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的商业连锁企业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培育并创出物流名牌。
培养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域外企业在银州区设立管理中心、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技术交流、会展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加快推进银州区现代服务业总部大厦项目建设,引进金融投资、软件开发、法律咨询、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企业,并引进物流仓储等配套企业入驻。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通过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工业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推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服务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培育形成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新型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
专栏3 “十四五”金融新业态
1.绿色金融服务 提升绿色金融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和专项方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手段,构建完善的绿色产业融资体系,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基础环境,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绿色产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收费权、特许经营权、“两权”等抵质押创新类贷款业务,积极推动信用保险、农产品保险、绿色农业保险发展,探索开展价格保险、天气保险。 2.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回归本源,积极开发三农金融产品;引导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 |
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主动对接新消费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有序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发展;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
加快发展康养产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面向居家老年人的家政服务。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卫生机构及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养老机构,支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合作经营,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运营补贴和养老机构责任保险保费补贴,加快推进集医疗、养护、康复、托管、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养护中心建设。
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推动多种形式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应用,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旅游与文体教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成立文旅产业发展联盟,提升文旅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智慧+”等多种服务业态融合发展。
专栏4 网络消费空间拓展工程
1.发展以电商平台为依托的互联网消费模式
引导文化娱乐、广告传媒、传统家居用品销售行业进驻电商平台,鼓励重点商圈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对接,发展本地电子商务企业生鲜农畜产品社区前置仓、无人货柜等“无接触配送”业务,引导绿色农产品、零售商贸等各领域商户通过开展网络直播营销等模式实现居家营销,大力发展“宅经济”“线上经济”“电子商务”“无人销售”“健康养生”“中医药服务”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模式。
2.引导实体零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
培育壮大居家消费市场,鼓励大型商贸超市、商业综合体开展电话接单、线上订单、线下送货服务,引导企业运用开发APP小程序、公众微信号、VR实景体验等多媒体工具开展营销活动,进一步拓展快递和物流企业的接单、送件业务,提升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协调效率。
做强社区服务业。鼓励发展社区电子商务。促进网络消费下沉社区,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实体店、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开展末端配送服务,推广使用“无接触”配送模式和智慧物流终端。加快发展社区便民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等综合性基础家庭服务,积极培育家庭理财、家庭营养师、高级管家等高端家庭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型社区超市、便利店、药店、专业专卖店、维修店等,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社区周边微环境,构建便捷的10分钟生活圈。
加快发展夜经济。引导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集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培育一批夜间演艺精品,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文旅消费集聚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
发展特色地摊经济。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地摊经济的街区、点位,规范地摊经济有序发展。鼓励在不影响交通出行和居民生活的地点设置跳蚤市场、传统集市、早市、夜市等特色市场,以及周边配套公交线路、出租车候车点等,为出行消费创造便利环境。
提振重点消费。扩大汽车消费。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鼓励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提振餐饮消费。鼓励餐饮企业提升菜品、创新经营,支持推介优质特色饮食。
加快“退二进三”进程,不断提升银州经济开发区载体作用,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精做强泵阀产业和橡塑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从原材料到高新技术产品的黄金链条,积极融入“沈大哈长”发展轴,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深化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管理模式,采取“员额总控、全员聘任、档案封存、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制度,强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和服务职能,为企业发展做好保障。
完善产业培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建设开放式技术研发转化空间,鼓励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健全物流仓储集散回收设施,服务于产品分拨运输和工业废弃物回收;完善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建设便于线上线下推介、展示与交易的直播或体验等公用空间。
盘活闲置资产。通过出租出售、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停产企业和停建项目,重点推介铁岭宝泰隆、祥瑞建材、银海干燥、盛成干燥、风景文具(老厂区)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闲置厂区盘活。“十四五”期间,实现闲置资产全部盘活。
继续推动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推动铁西老工业区“退二进三”进程,积极争取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政策支持。“十四五”期间,铁光仪器仪表、天实机械、华晨橡塑等铁西重点企业全部迁入经济开发区,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加快发展“飞地经济”。依托“飞地经济”园区预留的1000亩土地及停产企业闲置的6.7万平方米厂房,全力开展“飞地招商”和以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完善产业链条。
到2025年,银州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规上企业数量达到3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户,“小巨人”企业达到10户以上,盘活闲置资产率达到100%,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1000亩土地全部摆满项目。
专栏5 银州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1.精准招商工程 针对京津冀地区,依托天津商会、北交所,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引进重大项目;针对长三角地区,通过高压阀门项目的成功落地,借助温商协会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带动同类产业的温商北上;针对河南福建地区,利用泉州侨联、中交海西投资有限公司、喜盈盈食品等企业在该地区的人脉资源,搜集招商信息,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针对珠三角地区,以新引进的致森新材料项目为抓手,瞄准其在广东地区的关联产业,引进一批同行业项目落户。 2.闲置资产盘活工程 整合经济开发区闲置资产,通过出租出售、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停产企业和停建项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重点推进运达汽车、银海干燥设备、宝泰隆机械设备制造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闲置厂区,尽快实现盘活。 3.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点对土地、供电、道路等方面加大投入,为企业入驻提供便利,为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陆续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公路建设工程、道路维修工程和亮化绿化工程。 |
打造泵阀产业园。做强泵阀制造产业集群。鼓励阀门企业由单一低压大口径阀门向高中压阀门、高精度阀门、耐酸碱耐高温阀门及其他特种阀门市场进军,大力发展波纹管式金属密封蝶阀、重锤式液控止回蝶阀、蓄能罐式液控止回蝶阀、水电专用大口径球阀、节能型水电双密封蝶阀、流量调节阀、环保高耐蚀全衬胶蝶阀、偏心半球阀及大挠度伸缩节等系列化产品,加大在石油、火电厂、水电站、核电站、城市给排水、污水处理、煤气、有色冶金、化工、矿山、船舶和高尖端技术等领域应用;做好产业公共服务,依托中低压阀门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支持产品自主研发并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到2025年,泵阀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达到8亿元。
打造橡塑产业园。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橡胶研究院质量管理、技术检测平台资源,为企业提供抽查、抽样、检验、检测等服务,提升橡塑制品质量。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鼓励五星油膜、天禹塑料管材、致森新材料、博研橡胶等企业发展汽车橡胶配件产业、石油化工和机械设备等领域密封件,积极研发制造耐热、耐蚀、耐磨损功能橡胶以及特种橡胶材料等高品质合成橡胶产品,壮大集密封制品研发、检测、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橡塑产业集群。
做精农产品深加工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食品需求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方便休闲食品、绿色有机农产品。依托喜盈盈、新兴药业、盛鑫油脂、天禾食品等企业,以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集聚化和合作化为发展方向,充分借助龙头企业品牌优势,培育拉伸休闲食品生产加工、食用油深加工、饲料加工和保健品产业链条,重点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高端产品,开拓高端客户市场。
发展电线电缆材料产业。抢抓新基建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以大元电缆、开名电磁线等企业为龙头,瞄准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大力发展通信材料和宽带接入设备制造,着力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稳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市场,扩大电力、广电、交通、教育、国防、航天、化工、石油、医疗等行业领域市场份额,抢占国际新兴国家市场,建设新兴通信材料产业基地。
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利用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风电、秸秆发电等清洁能源,推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
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亿元,增速7%;“小升规”企业达到30户,新增“规升巨”企业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户;新增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0%。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突出“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重点围绕五星油膜、选矿药剂、常蒸铝业、铁光仪器仪表等龙头企业,进行补链固链强链,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推动主导产业精深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增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企业管家”作用,对龙头企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明确责任人跟踪联系,全程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密切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与中小企业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相互采购,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加快形成集聚发展效益。
助力成长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依托铁光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逐步扩大超亿元“小巨人”企业规模,成为支撑工业的中坚力量。加快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依托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加强投融资扶持,支持一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主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入规模企业行列。积极引进一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优质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推进常蒸铝业总投资1亿元的新建铝箔包装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鼓励规上企业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改造为方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对生产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更新,推动建设全流程自动控制系统;加快推广“5G+”示范应用,鼓励建设智慧工厂及数字化车间,依托华晨等企业率先打造一批5G示范车间。
专栏6 “工业强区”重点工程
1.两化融合工程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工业软件产品及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设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协同共享。
2.技改提升工程
落实各项科技扶持政策,开展科技帮扶行动,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升精密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中高档机床产品比例。重点推进常蒸铝业、新兴药业、科睿思医药科技、五星油膜、鸿博机械、天禾食品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实现技改投资7亿元以上。
3.强链壮链工程
泵阀制造业:加快引进高中压阀门、高精度阀门、耐酸碱耐高温阀门及其他特种阀门生产企业,扩大阀门产品在石油、电力、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橡塑产业:引进特种橡胶、精密橡胶、密闭件、电控件等高端生产企业,扩大在汽车配件、石油化工和机械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农产品加工业:支持现有深加工企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等加工企业,针对食品制造等下游企业进行招商。
4.工业云平台
依托云平台,加强工业经济数据搜集、分析、整理,多维度了解工业企业运行状况;推送行业经济运行、产业专家建议、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核心数据行业对标等服务,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积极融入全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服务城市为重心,全力推动传统城郊农业向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力争实现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富裕。
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铁旭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奥邦科技有限公司、天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现有12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用水保障率。
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立足都市对优质农产品需求,发展壮大辽海大葱、英博葡萄、稻花香大米、海峰小杂粮、富硒大米等区域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把柴河西村大棚花卉、油桃种植,牛岗子村绿色水稻、保甜牛奶香瓜,柴河东村蟹田大米,西辽海村龙山香大米等特色农业打造成区域品牌。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种植香瓜、草莓、樱桃、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
推广农产品新型商业营销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体系。推广“农超对接”模式。支持大型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推进鲜活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超市;建设“农超对接”试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节能通风库、气调库等设施,增强生鲜农产品销售优势。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全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城带乡,深度挖掘采摘、垂钓等农家休闲、农事体验资源,推动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周末经济”业态发展壮大。依托七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加大七兴柴河生态园、“兀术泉”等品牌的包装和宣传力度,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集种植、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住宿与特色饮食为一体的新业态。统筹推进以七里村、柴河东村、柴河西村、地运所村、园艺村为主线的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建设,充分开发周边山水风景资源,结合现有休闲农业基础,通过互补融合发展,打造乡村休闲旅游首选之地。
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发展以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休闲采摘为载体的产游结合的农村庭院经济,打造可游玩、可参观、可采摘、可体验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以农家乐活动为主体的农村新貌游、民俗文化游、踏青赏花游、品果采摘游和垂钓烧烤游等发展壮大,推进柴河西村、英城子村加快发展休闲采摘农业,支持农家乐升级为乡村旅游民宿。
专栏7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工程
培育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业态,加快推进七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整合龙首山、柴河、龙尾山等山水林田资源,培育壮大农业与加工业、旅居康养、文化教育、休闲度假、互联网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将岭东地区打造成为新时代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样板。 |
坚定文化自信,深度挖掘、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以文化铸魂,广泛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全面推进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实现文旅融合蓬勃发展;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区。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发展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凝聚共同实现全面振兴的广泛奋进力量。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发挥好“银州微课堂”公众号及理论宣讲团作用,积极发展身边群众注册使用学习强国平台,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推荐和学习宣传活动,扩大典型影响范围,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体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增加文化书屋的藏书量,提高“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大礼堂”维护管理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搭建平台开设舞蹈、声乐、戏曲、乐器、朗诵、绘画等公益课堂,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托铁岭大戏院等文化载体,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增强文化活动的亲和力、感召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不断充实扩大银冈红色研究会力量。吸纳各个领域先进人物加入,持续宣传周恩来、任辅臣、石璞等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规划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广场、主题雕塑,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积极推进红色教材进校园,实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全覆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银冈书院和省级保护文物银州区白塔的保护修缮及改扩建工作。
打造市域文化中心。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做强“兀术泉冬泳节”“龙首山登山赏花节”“群众文化艺术节”“铁岭欢歌”“送戏下乡”等文旅节庆和活动品牌;整合会展资源,引导“展、会、节、演”互联互动,开展行业评比、展销会、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促进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发展演艺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铁岭大戏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区域性文化演出中心和娱乐消费中心;依托外研非遗网等线上平台,推进非遗产品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快推进非遗网校、非遗馆数字化建设,促进城区文化集聚。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突出工艺精品特色,引导葫芦烙画、剪纸、手指画、手撕画等民间传统工艺创意生产,打造民间工艺美术品牌。鼓励工艺品出口和生产企业“走出去”,推动文化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加大对“葫语如丹”手绘葫芦文创品牌产业示范基地和铁岭大戏院产业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打造“一山一院一园两带”文旅格局。“一山一院”即龙首山和银冈书院,利用3A级景区优势和银冈书院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辽代白塔、康熙驻跸塔、红学馆等景点,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一园”即七里田园综合体,发展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产业融合模式,打造“近郊度假亲子游”乡村休闲旅游品牌。“两带”即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示范带和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利用两岸湿地、山水、田园、历史、民俗等资源,结合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育健身、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休闲业态,打造“水美银州”新名片。
打造文旅消费中心。盘活文化和旅游消费资源,面向辽中南城市群消费人群,加快打造红色文化、辽河文化、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融合体验新模式。挖掘地方美食资源,实现“吃在银州”。多渠道展现民间美食文化,传承“舌尖上的铁岭”美食文化内涵,加大地方美食的宣传推介力度,包装推介丁记牛肉火勺、蔡记烧鸡、铁锅炖等地方品牌,打造辽北地区旅游打卡标志性美食。串联优质景区(点),实现“游在银州”。依托古玩城,以文化为魂打造特色主题街区;以龙首山为核心,串联景城地标形成夜经济特色游线;以“辽宁一庄”为代表,打造一批集“美食+民俗+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创造多维消费场景,推动文旅商一体化发展。推进“旅游后备箱”发展模式,实现“购在银州”。加快将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特色工业产品等转化“旅游后备箱”产品,发展手绘葫芦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品牌化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以铁岭大剧院为龙头引领,积极推广二人转等地方戏文旅休闲项目,实现“乐在银州”。强化旅游安全。定期对景区安全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督导,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营造安全旅游环境。
推动全域旅游智慧化。支持智慧景区建设。发展“互联网+旅游”,建立景区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全景展示、语音讲解、路线规划、信息传递、VR体验等一体化导览服务,实现“一机在手,畅游银州”;建立信息化旅游营销体系,鼓励在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各高速站出入口等设置旅游信息服务亭,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鼓励景区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引导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建立旅游信息化管理体系。收集、整理旅游统计数据,有效开展旅游统计分析、预测和监督;动态掌握旅游投诉信息,强化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发展外向型旅游经济。协调凡河新区组团打造铁岭全域旅游核心区。以莲花湿地景区、银冈书院、龙首山景区为标志吸引物,以新老城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为主题吸引物,建设铁岭都市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协同周边区县策划市域旅游路线,主导周末游、亲子游、康养游、生态游等旅游品牌。积极融入沈北文旅产业布局。借助沈北新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延长旅游路线,推进常态化景区互宣、线路互推、客源互送、特产互售。深化与淮安旅游合作。有效衔接周总理“出生地”+“启蒙地”,并以冰雪旅游、东北民俗体验、红色旅游等为主打,探索在淮安以及“南京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专栏8 文旅融合重点工程
1.“历史文化+旅游”工程 打造古渡历史主题文化公园。利用马蓬沟渡口旧址,建设漕运文化展览馆,用雕塑、壁画或者用声光电结合场景,展现船队浩浩荡荡、商旅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的场面,展示铁岭作为当时东北物流中心的繁华景象。特殊展示周恩来总理到铁岭求学下船登岸的地方,同淮安总理纪念馆和故居相串联,系统展现周总理少年离乡背井的求学路,叫响周总理“第二故乡”的文化名片,号召青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辽河文化+旅游”工程 借鉴江苏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积极与凡河新区合作,沿辽河干流连接新老城区水系,对河道两岸进行景观规划,开发游船项目,使游客领略辽河风光、感受辽河文化。 3.“书院文化+旅游”工程 对银冈书院及周边进行改造提升。加大对书院建筑、碑刻、图书、书画的保护力度,完善书院周边基础设施,优化书院与周边景区的交通基础设施。 4.“红色文化+旅游”工程 建设任辅臣文化公园。深入挖掘铁岭红色文化内涵,广泛搜集整理任辅臣的遗物和事迹,用蜡像等形式还原文字记载的历史,立体展现他的革命历程,修复任辅臣故居,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
全面推动城市更新,着力攻克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两大难关,全面补齐城乡建设各项短板,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对全区剩余的90个老旧小区、1076栋住宅楼实施维修改造,完善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对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提高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按照“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工作思路,委托国有企业益民物业公司统一管理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物业;实施网格化物业管理模式,以7个街道辖区为基础建立7个物业管理站,辐射全部社区物业服务点,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物业管理网络。到2025年,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物业投诉办结率达到100%,业主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按照先易后难、分布实施原则,对全区63片、总面积46.34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实施改造。探索将棚户区改造与去库存相结合,政府通过团购方式购入存量房、降低征收成本,并给予动迁户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其回迁至城区内库存房或二手房,逐步消化存量房和二手房。到2025年,完成全部棚户区改造工作。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管网收集能力,积极推进管网“雨污分流”,实施混错接、漏接、老化和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十四五”期间,新建暗渠1.5公里、雨水管线27.87公里、污水管线23.94公里、雨污合流管线6.2公里。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大清扫设备硬件投入,配备分类清运、密封性好、压缩式收运车辆。“十四五”期间,建设处理能力80吨/天的压缩式垃圾转运站5座、建筑固体垃圾排放场1处,购买50辆铲车、压缩车、自卸车等环卫运输车辆,配齐环卫相关设施设备。改善城区公厕,重点在人流密集区和主次干路等区域,改造、新建公共厕所,合理增加无障碍厕位和第三卫生间,方便残疾人和儿童等使用。“十四五”期间,新建改建水厕21座。
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路网,新建跨铁立交桥,延伸南马路与铁西联通;新建柴河街北段至铁岭高速北出口公路,打通城市北出口;加快推进102国道改线,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更加快捷的外联交通网络,同时有效解决大型载重车的噪声污染等问题;打通新华街、南马路、文化街、兴工街4条“断头路”;建设龙园街等9条“规划路”,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行系统”。“十四五”期间,改造市政道路52条,新建道路13条,市政道路面积增至117万平方米。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快城市干道绿化景观带、城市绿地公园、小区绿地建设,加强城市闲置及裸露土地绿化治理修复,实施城市出入口、街心、水系和城乡结合部等绿化工程,每年打造2条精品绿化路,加快实现“一街一景”。重点推进市府路、繁荣园、光荣街南段等区域的绿化改造,推进白塔公园、老县医院公园建设。到2025年,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匹配的绿化环境基本形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
加强环卫保洁。开展道路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提高道路清扫机械化水平,主干街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次干街路机械化清扫率由75%提升至80%;非机动车道及112条小街小巷由小型扫路车进行清扫,快速干路由大型扫路车每日干扫一次,做到视野内无白色垃圾;提高街路环卫保洁标准达到“七净四无”,主干街路垃圾落地10分钟内完成清理,次干街路和小街小巷垃圾落地20分钟内完成清理,露天市场实行定人定时保洁,做到“人走地净”。开展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餐厨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重点整治餐厨垃圾随意清倒行为;优化垃圾收集设施布局,做到无死角全覆盖。
持续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加大占道经营整治力度。全面整治主次干道两侧商铺占道经营行为,依法取缔店外经营、占道经营、露天烧烤、市场外溢、流动摊贩,全面取缔随意经营的小餐饮、小摊贩、小作坊,对流动摊点进行规范和整治,突出抓好校园周边区域整治。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力度。依法全面拆除主次干路两侧以及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筑,分类处置逐步消化存量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开展小张贴、小广告治理。对辖区主次干路、临街房屋建筑、市政设施上乱涂、乱画、随意张贴的各类墙体广告、道路喷涂广告、公共设施上粘贴的各类小广告等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整治。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全面规范各网点和集散市场的经营秩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审批、统一管理,重点加大对存放环节的执法检查力度,严禁过量囤积、乱堆乱放、飘撒散落,影响城市环境。
整治居民小区环境。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监督指导物业公司严格落实物业管理“六有”标准,实现卫生有人清扫、绿化有人管护、设施有人维护、房屋有人修理、秩序有人维持、停车有人管理,实现物业服务规范化、常态化。持续整治油烟污染。强化污染源控制,对城市建成区内所有餐饮企业、烧烤单位进行全面排查,确保餐饮油烟达标排放,经营活动不扰民。
加快构建新一代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运营商和应用企业协同开展技术、设备、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围绕5G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垂直行业应用需求,加快银州经济开发区5G网络部署,满足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联网需求;实施5G+文化旅游工程,在银冈书院、龙首山等重点景区,利用5G、无人机、VR/AR等技术,组织开展5G在文化旅游领域的示范应用。到2025年,建设630个5G基站,实现全区5G网络全覆盖。
丰富5G应用场景水平。利用5G技术推进智慧城市治理。开展5G在智能交通、智慧场馆、智慧环保、智能抄表领域示范应用;在重大活动现场和城市主干道等热点地区部署5G网络、4K高清摄像头等设施,实现重大活动和交通拥堵现场实时高清监控;提升城市民生服务和环境管理能力,在水电煤气等居民生活缴费领域开展智能抄表应用测试,在环保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应用试点。实施5G+智慧医疗工程。利用5G技术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鼓励医疗单位与5G通讯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及有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查房、院前急救、康养助老等领域5G示范应用。实施5G+智慧教育工程。推动学校与5G通讯设备供应商等企业合作,利用5G大容量和低延迟特性,开展远程课堂、教学分析、VR/AR教学互动等教育新模式示范应用;开展在线直播教学应用试点,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打造未来智慧教育应用场景。
构建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开展全域农村垃圾集中清理,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清运模式,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大力推行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抓好村容村貌提升,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开展村庄街巷治理、绿化美化等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化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改造。“十四五”时期累计新建、改建无害化厕所500座。
实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促进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有机融合,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交通建设。 “十四五”期间,中修农村公路总计40公里,全面提升对外交通保障能力。
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在龙山乡新建饮水应急抗旱井12眼、农田抗旱井20眼,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用水保障率,节约水资源。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完成莲花河支流山洪沟理工程,统筹推进生态治理、河道清淤疏浚、护岸工程,治理沟道4千米。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按照“标准化提升、现代化管理、优质化服务、法制化保障”的思路,采取配套、改造、升级、联网、新建等方式,提升已建工程效益,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8个。
专栏9 城市更新重点工程
1.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十四五”时期,对全部剩余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住宅楼1076栋。改造内容包括房屋防水、楼内给水管道、楼内公共区域、楼外给水、排水管网、硬覆盖、绿化种植、亮化照明、健身器材等楼内外配套设施。按照优先改造有社会资本投资的老旧小区原则,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全面提升居住条件。
2.棚户区改造工程
“十四五”时期,完成剩余棚户区改造工作。通过有效宣传引导工作,动员居民实现异地安置,统筹推进棚改与房地产去库存。将腾退棚户区地块用于城市留白、城市绿化等城市更新用途。
3.水利防灾减灾工程
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流域面积50-200km2);拆除原拦河闸坝,在原址新建拦河闸坝,主要包括溢流坝、冲砂闸及进水闸等;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治理莲花河支流山洪沟等。
紧抓辽河国家公园创建机遇,积极融入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带建设,坚持“水、岸、城一体化”原则,加快推进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示范带建设,将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生态化的郊区景观结合起来,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中,形成东、西、北三面环城的沿河景观带,打响“水美银州”新名片。
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全面实施煤炭清洁化利用。推行“气化乡村”工程,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覆盖面;积极稳妥推进秋冬季清洁取暖,严格执行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重点推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环保炉具使用,鼓励以“清洁型煤+环保炊具”替代散煤燃烧,推动散煤燃烧用户实现环保炉具全覆盖。加强城市道路清扫和工地扬尘监管。增加重点区域机械化洒水和雾炮车喷洒频次,有效抑制道路扬尘;全面整治施工工地扬尘污染;严格执行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主要工地完成安装视频监控,确保施工工地扬尘得到有效防治。全力应对重污染天气。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编,细化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企业各工艺环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在黄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对建材、有色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用车企业,实施应急运输响应;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加强秸秆焚烧管控及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区、乡、村三级秸秆禁烧网格责任,推进秸秆资源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利用和收贮运服务体系建设,逐年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执行铁岭市禁养区划定方案,对辽河干流、支流等重点流域补充划入禁养区;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养殖企业(户)完成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并实现废弃物严格的“定向定量”管理,建立完善全区畜禽养殖粪污处置体系及长效管控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勘界、立标等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禁止在水源保护地范围内建设公墓和违法违规私建坟墓,完成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农村散埋乱葬问题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通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截污纳管等手段,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实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实现建城区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全面解决污水直排问题;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确保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推进生态治河工程。对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下的农村微小河流实施治理,加快推进辽海屯河、地运所河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因河制宜栽植乔灌木,有效改善微小河流生态环境。
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完善环境治理监管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等制度,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新景观。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考核制度。执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诉讼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实施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新增产能,根据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实施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全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禁止新建污染大气环境的生产性项目。
完善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监督检查。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重点排污企业监测体系。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安装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依法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执行标准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将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源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采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治措施,完成挥发性有机物达标排放综合整治。
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广泛开展世界地球日、环境日、低碳日以及全国节能、节水宣传周等多形式的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创建行动,推广新型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清洁生活。推行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广播、社区展板、互动活动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实施“两带”建设。建设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对柴河两岸40公里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城市“东扩”,将柴河打造成城中河,兼顾发展旅游、康养、会议会展等产业。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示范带。实施河口防护工程、岸坡滩地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统筹推进铁西棚户区改造及“退二进三”,将城市发展空间延伸到辽河左岸。实施“两河”封育修复工程,加快在“两河”交汇处建设滨河景观公园,“两带”环绕形成东、西、北三面环城的沿河景观带,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结合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专栏10 “水美银州”工程
1.东部文旅融合创新产业带
按照水岸城一体化原则,统筹推进流域整治和旅游开发,深入挖掘七里村柴河两岸生态资源优势,利用闲置民居,整合周边垂钓、采摘、民宿等旅游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都市休闲旅游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抓好通景道路、标牌标识、旅游绿道、旅游厕所、停车场和景区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工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沈环线绕城公路、柴河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通城市东扩通道;重点推进七里村道路、七里田园综合体道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景区内部及景区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
2.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示范带
通过河口防护工程,两岸岸坡加固,滩地治理,河道整治工程等,在堤坝与河道之间建成城市滨河公园并修建景观路,改善铁西老工业区人居环境。
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主动对接辽宁“一带一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等开放政策体系,加快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铁岭选矿药剂有限公司、逸添丰木业铁岭有限公司等生产型外贸企业,深耕日本、韩国、美国、东盟和欧盟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重点行业的出口分类指导,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拥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重点出口企业。大力引进境外、域外出口型企业,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用好用足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
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依托铁岭川洋贸易有限公司等服务型外贸企业,推动服务型贸易做大做强。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招商力度,扩大产品出口。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及传统制造企业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支持多类型跨境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聚集,积极发展贸易平台服务新业态。
积极扩大进口。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关税政策和通关便利措施,吸引更多企业从事进口业务。组织区内企业参加中国上海进口博览会、日本商品进口洽谈会、韩国商品进口推销会等活动,搭建扩大进口有效平台。提高进口质量,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全方位融入沈阳都市圈。积极承接沈阳外溢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打造沈阳中心城市功能疏散和外溢的最佳吸纳区和拓展地,在园区共建、产业共育、资金共融、人才共享等方面广泛开展深层次务实合作。积极承接沈阳产业转移,主动承接沈阳外迁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以沈北新区建设北部旅游观光带为契机,以主动融入沈北新区生态旅游网络为主线,打造区域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深化与淮安对口合作。全方位与淮安清江浦区开展合作。定期组织两地间经贸合作、企业对接等专业性交流、洽谈活动,开展两地产品交流与贸易展销合作;建立招商合作联盟,强化招商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人才、科技资源长效合作机制,继续组织科级干部进行异地挂职锻炼;加快推进两地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文化旅游业交流合作。定期举办两区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加强双方旅游资源对接,实现跨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园区之间的合作共建。积极与清江浦区工业园区进行对接,探索合作发展“飞地经济”,适时研究建立对口合作产业联盟及产教联盟;积极拓展合作空间,以铁岭-淮安对口合作关系为纽带,主动承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以承接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承接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承接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瞄准招商方向。瞄准产业链招商。聚焦工业上下游配套和同类企业、服务业急需补充的新业态知名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围绕泵阀制造、橡胶制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商贸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开展招商,做强、做深产业链。瞄准大企业招商。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聚焦国企央企大民企、双500企业,跟踪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型企业和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瞄准重点区域招商。围绕吉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沈阳周边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实质性推动与淮安展开多层次产业合作,建立招商合作联盟,定期组织两地经贸合作、企业对接交流会或专业性洽谈活动;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地产业转移。
丰富招商形式。进一步强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飞地招商等务实管用的招商方式,把代理招商、派驻招商、展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员招商等统筹结合起来,充分借助天津商会、温商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和银州籍在外人士人脉资源,全方位借力招商。探索“互联网+”平台招商模式。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快手等网络平台,以招商推介短视频、招商图谱、电子宣传册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影响力,利用线上项目推介会,将点对点的招商对接变为点对面的招商对接。
不断提高招商成效。坚持全员招商。将招商工作视为政府一号工程,进一步细化、量化招商任务,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领导和责任人。实行“一把手”招商工程。建立“一个领导、带领一个团队、负责一个区域、对接一类项目”的招商机制,对招商队伍进行全面培训,提高招商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招商团队。突出引资、引智、引技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海外研发团队、出国留学人才来银州干事创业,实现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加强对招商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服务与监管,强化动态督导考核和招商引资项目市领导联系推进机制,促进招商引资任务落实。
不断满足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财力向民生集中、政策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进一步提升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使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
促进重点人群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充分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加快缓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难题。
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培育创业带头人,评选和扶持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优先支持就业能力强、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业、部分劳动密集型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支持职工创新创业。培育壮大零工经济、地摊经济、夜间经济发展,扩大灵活就业,创新就业模式。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来银州就业创业。
专栏11 因群施策就业工程
1.保持城镇常住农民工就业稳定 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发展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强化平等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畅通就业求助渠道,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岗位储备机制和多方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失业农民工可在户籍地、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失业登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力度,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将吸纳农民工就业数量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的重要因素,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 2.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 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加大政府购买面向乡(街道)、村(社区)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事项工作力度。引导基层就业,继续组织参与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并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丰富新就业形态,将鼓励毕业生到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就业创业。 3.加强贫困群体就业 用好扶贫工作机制,为贫困家庭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鼓励相关单位提供公益岗位,为未就业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兜底保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4.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纳入国家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开展退役前技能储备培训、退役后职业技能培训和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适当放宽招录(聘)条件,加大公务员招录力度,组织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活动,强化就业服务。积极优化创业环境,探索设立创业基金。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平台,建设实训基地,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引导多元服务。 |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到2025年,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发展评估、认定普惠性幼儿园30所,全区幼儿园(班)达到127所。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全力推进中心园、示范园建设。“十四五”时期,累计创建20所大型中心园、9所省级示范园、20所市级示范园。
促进小学义务教育优质化。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和新生儿增长趋势,优化教育布局,在城南、城北各新建一所小学,进一步满足就近入学需求;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现代化办学标准;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继续巩固体育艺术“2+1”项目成果,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艺术项目,推进校园足球深入开展,努力实现校园足球全覆盖。到2025年,全区新建小学2所、素质教育中心1所。
引导教育机构规范化。完善民办教育的评估、考核等机制。支持、指导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开展非法办学行为专项整治,促进民办培训机构依法办学。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引进一批优质学校落地独立办学或联合办学。到2025年,打造3-5个具有规模的区级先进民办培训机构。
加快区医院改造提标。扩大区医院业务用房面积,建设符合标准的发热门诊、核酸实验室,更新陈旧设备,在做好公共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发展眼科、骨科等特色专科,加快推进体检中心建设,通过实现与市、县医院优势互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区乡(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定的基层医疗队伍,推进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行业标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政府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机制、价格确定机制的调整,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推动中医药快速发展,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服务工作。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支持建设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区乡村三级疾控体系。加快推进区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做好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着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符合二级PCR实验的标准化实验室。实施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精细化管理。制定疫苗各项管理制度,推行疫苗全程电子化追溯,全面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提高预防接种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扎实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管理,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打造10分钟健身圈。加大城市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全民体育场馆等设施投入,推进人口密集地区的街道、公园、广场等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城乡统一标准配齐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支持在“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大礼堂”等场所中增设体育设施设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重点发展健身走(跑)、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办好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落实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落实工伤保险政策,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结构和标准,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
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完善低保标准量化确定办法,确保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扩大城市低保保障面,保持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加大低收入家庭保障力度,进一步规范低收入家庭认定程序,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由1.2倍提高到1.5倍;完善救助体系,细化救助对象类别,采取分类定额救助方式,覆盖所有急难群众对象。
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发展居家和社区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志愿者为主体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为老年人、特困人员及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康复和康养服务,努力做到应救尽救。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完善落实孤儿、残疾人各项保障制度。
专栏12 重点民生工程
1.区医院提标改造工程
加快推进区医院提标改造,以门急诊、住院、医技科室等为重点增加业务用房并配备必要设备,增强传染病科室诊疗能力,增加重要医疗物资储备,预留应急空间、强化平战结合。依托区医院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施设备,健全区乡(街)村三级疾控体系。
2.义务教育提标工程
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根据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标准,继续找准不足和短板,围绕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强化软件硬件建设,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上一级台阶;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和新生儿增长趋势,适度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大力改造薄弱学校,保证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3.人社服务大厅工程
建设高标准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大厅,实现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实现“一窗通办”,达到省市提出的“持续推进清减压,人社服务更快办”为主题的人社服务新标准。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力争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明确法治政府建设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坚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进一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持续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三项制度”。贯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全面建立和落实部门、行业及社会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实现资源共享、齐抓共管。以“法律七进”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推进“诚信银州”建设。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坚决治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加强政府采购、招投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的政务诚信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推动实现各部门间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联动响应、协同监管。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依法公示企业行政处罚信息、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被吊销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层级监督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高度重视舆论监督。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水平,针对工青妇老残、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实施精准援助,打造法律援助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活动,主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体检。全面加强律师执业管理工作。继续引导广大律师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民营企业依法经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严格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强化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教育管理,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社区全面落实。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落实党在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完善党委(党组)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办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城乡基层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健全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提高全区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整合社区服务大厅的业务窗口,将政府各职能部门下放到社区,各项业务全部纳入“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口受理,让社区更多工作人员下沉一线,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和化解矛盾的作用。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完成全部社区办公用房的提标改造工作,推进社区服务模式向多样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进一步完善银冈智慧党建云平台,完善“街道—社区—网格—楼院—居民”的五级网络组织体系,对每个网格内的物业公司、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社区党员、在职党员、志愿者进行整合,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精准提供服务、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专栏13 社区标准化建设工程
推进社区服务模式向多样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一是全区统筹调整街道、社区范围,每个社区原则上在3000户左右,最多不超过5000户。二是规范社区工作职能,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权责范围。三是规范社区考核评比,按照社区党组织、社区村(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体系,社区工作考评按照相应的类别进行规范和精简。四是制定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把好社区工作者入口和出口关。五是规范社区机构挂牌,完善社区工作制度,加大新建城乡社区覆盖面。六是规范社区印章管理使用,精简社区会议和台账。七是规范社区信息网络,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八是加强社区自治功能,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工作。九是规范社区服务流程。全面铺开三社联动工作,发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工专业人才作用,提升城乡社区为民服务水平。 |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区乡(街)两级网上网下整体作战工作新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巩固扫黑除恶斗争成果,彻底消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全过程、全流程、全链条监管,严把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关、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对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加大药品质量抽检工作力度,对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严厉查处。
巩固国防安全。高标准抓好党管武装工作落实。贯彻落实辽宁省、铁岭市关于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铁岭市党管武装绩效考评细则,积极落实常委议军会、民兵训练、征兵工作、“军事日”等相关活动制度。高标准抓好民兵调整改革任务落实。加强军地协调,着力提升民兵队伍遂行任务能力,突出抓好制度落实,注重培养基层专武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高标准完成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对全区能够转化为战争实力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状况进行数据资料搜集和管理。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主动适应兵役制度改革,稳步抓好兵役登记工作,加大征兵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应征比例。高标准推进双拥工作。做好协调随军家属安置、转业军人安置、军人子女入学等工作,积极开展“三送三挂三帮三助”活动。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责任清单。细化区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责任清单,进一步理顺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属地监管的关系,依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划定责任边界。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企业“五落实五到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制定相关部门联动机制,依法约束惩罚“黑名单”企业。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规范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强化综合监管,积极推进“一岗双责”,明确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具体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队伍建设。配齐应急管理局机关行政人员,重新组建安全生产执法大队;推动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工作“重心下移”,着力推动乡(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委托乡街行政执法,每个乡街至少配备2名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专职人员,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网格化建设;推动银州经济开发区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并纳入区政府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能力建设,到2025年,各级安全生产监察执法资格培训覆盖率及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业业务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监管。落实《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风险高、隐患多、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强化安全监管。全面排查行业事故隐患,继续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粉尘作业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合理控制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数量,加强烟花爆竹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监管。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平台功能。实现多部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联动机制。配齐应急事务服务中心人员。成立一支综合救援队伍,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企业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危化品的专业消防力量,建立覆盖全区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建立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强化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强化应急预案衔接,建立应急预案响应联动机制,确保应急预案有效实施;强化事故报告和调度制度落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应急避护场所。建立区乡(街)二级应急避护场所。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合理确定应急疏散和应急避护场所的分布,统筹安排应急避护场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个应急避护场所按照规划的面积标准、人均用地指标、场所用地设置要求、服务半径等,配套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储备应急物资,设置相关标识。
完善防灾救灾体系。以“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为目标,加强气象、防震、消防、人防、安全生产以及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气象、地震、农业病虫害、空气污染等灾害监测预警,做好季节性防灾工作,突出抓好夏季防汛、秋冬防火。
强化抢险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快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规划、选址和建设;完善商业应急储备物资机制,建立与不同领域、各商贸企业的物资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快捷高效的物资调拨调运模式,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和消防救援应急物资整合力度,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专栏14 应急管理重点工程
1.应急基础信息汇聚融合工程 建设区本级应急信息管理系统,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收集整理应急信息,依托本地政府数据治理系统和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接入本辖区相关部门的应急力量信息、物资装备信息、风险隐患信息、重大基础设施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等相关数据进行汇聚,并开展数据接入和处理工作,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信息共享共用,深化应急基础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确保所有数据按照规范及时接入上级应急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2.新一代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 融合原安监、防汛、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建立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 |
坚持依法编制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的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推进机制,共同促进规划落实,为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障“十四五”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弘扬“严、细、实、快”工作作风。严字当头,纪律严、考评严、奖惩严。将工作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干部选拔任用等紧密结合,对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任务落实不力的相关工作人员,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启动问责。细化落实,细致谋划、细化分工、细心工作。对待工作认真细致、考虑问题全面周到,主动掌握重点工作的规律性,早准备、早谋划,切忌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实处着力,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真正做到工作、办事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坚决压实责任,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任务,全区上下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快字求效,层层压紧、环环相扣、高效运转。对于各项决策部署,做到快速领会、迅速传达、统筹安排、马上就办;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及时拍板决策、认真解决难题。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群众口碑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继续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鼓励改革创新,更加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注重干部专业能力培养,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力。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项目牵动。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深化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扩大优势,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全局统筹,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项目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增强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建设、续建项目抓投产(竣工)、技改项目抓科技创新、战略重组,对项目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汇总,明确承办部门,限时跟踪解决。
加大项目资金保障。做好财政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升经费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取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资金和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补齐财政资金缺口;及时兑现国家及省、市各项财政扶持优惠政策,推动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重点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完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加大资金多元化筹措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实现金融资本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的用地范围,优先保障民生、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领域建设用地。建立以“亩均论英雄”机制,探索对亩均税收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盘活存量土地,重点引进建设优质高效产业项目,建立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项目库,支持“腾笼换鸟”。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完善规划衔接。做好上下衔接。加强与省市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相关部门专项规划,创新规划编制,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做好横向衔接。各部门按照《纲要》要求,修订完善相关中长期规划和编制近期专项规划,并按“多规合一”要求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推动规划各项重点任务实施,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狠抓分工协作。强化各部门主体意识,加强《纲要》落实的分工协调与统筹联动,明确各责任部门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具体职责和责任,确定各重点任务的实施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推动规划落实力度。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制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执行方案,将《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并纳入政府考核目标,确保高质量完成分工任务。
加强实施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将《纲要》的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与规划提出的目标、重点任务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发展形势变化对《纲要》进行动态调整。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第三方中期评估制度,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及时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促进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