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银州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6-03-24
 标  题: 【“十三五”规划】《铁岭市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2-09-20

【“十三五”规划】《铁岭市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银州区人民政府 时间:2022-09-20

铁银政发〔2016〕2号

铁岭市银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龙山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铁岭市银州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铁岭市银州区人民政府

           2016年3月24日

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三、面临严峻挑战

  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定位

  四、发展战略

  五、发展目标

  第三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新商圈集聚效应

  第四章  加快产业集聚,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第五章  打造辅助服务业为基础的精品农业

  第六章  完善城市功能,城乡融合发展

  第七章  提高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九章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十章  推进要素供给 强化支撑保障

  一、强化重大项目建设

  二、强化土地保障建设

  三、强化资金保障建设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一章  落实“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发展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保障规划实施落实

  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性的规划。纲要是区政府和各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指导性文件,是未来五年建设幸福美好新银州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区上下锐意进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围绕“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银州”的奋斗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区经济,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民生,着力民心,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为“十三五”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按照中央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要求,对“十二五”期末各项指标进行靠实调整,预计到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0.9亿元,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0.8亿元,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十一五”期末增长5亿元,年均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亿元,年均增长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3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3亿元,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200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0318元,年均增长11.8%。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末期三次产业比例为1:39:60。预计“十二五”末期,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4:65。

  ——第三产业不断成长壮大。一是全面实施“五大商圈”战略。预计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65%。拟投资10亿元、占地7.2万平方米的哥伦布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该项目为“银南新商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铁岭中茂步行街项目地上部分已完工,为“中央新商圈”的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寿光果蔬贸易城与京粤华域奥特莱斯牵手,签订合作协议,项目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丰富“银北新商圈”业态。铁西装饰材料城、凯信义乌小商品城已正式营业,这些都为“银西新商圈”人气聚集增添了活力。柴河风光带的规划建设将为“银东新商圈”的发展提供强大聚合力。二是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情况。商贸服务业发展迅猛,兴隆百货、大商新玛特、居然之家等企业不断提档升级,丰富服务业态,销售额稳步提升。房地产业开发平稳发展。城区开发改造工程125项,建筑面积1563万平方米,总投资262.9亿元。电子商务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托银州土特产品交易资源筹备建立的“铁岭风情”土特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了零散的土特产品销售商,形成了多元化营销模式。

  ——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以沈铁工业走廊为主体,提升工业化水平,推动经济的提升和进一步跨越。预计到2015年,银州区工业企业达到28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亿元,税金0.7亿元,利润1.8亿元,工业用电量4.2亿度。

  在工业发展上,银州区依托沈铁工业走廊“一体两翼”的架构,在铁岭市重点推进“两区六园两基地”建设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银州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园区开发建设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引进项目75个,总投资47亿元,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年产值实现14.5亿元,增加值3.1亿元,上缴税金0.36亿元。阀门产业集群效应初显。目前,阀门产业集群生产企业达到34户。能发伟业铁岭阀门有限公司、铁岭特种阀门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不断改造升级,行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增强。工业“三个一”工程项目运行良好。我区进入省“三个一”工程项目2个,投资12亿元的辽宁能发伟业铁岭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新型能源设备研发设备制造基地项目已完工投产,投资2.1亿元的铁岭天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大型钢丝绳芯橡胶输送带成套机组建设项目办公楼、生产车间及附属设施主体框架已建成。进入市“三个一”工程项目47个,完成投资33.8亿元。目前已完工项目42个,累计新增收入27.6亿元,安置就业682人,其中2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5户企业进入了全市“双百工程”。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沿柴河建成的长2500米,宽150米,总面积560亩,包含果园、鱼池、绿化林带、农田、道路的七里观光农业和规划中的以山林为特色的辽海观光农业、以田园为特色的环城观光农业丰富了农业发展方向。二是发展以服务城区为主的绿色农业。建成拥有7个蔬菜温室和沼气池的生态农业小区,减少农药使用量60%,引进蔬菜新品种34个,水稻新品种16个。粮食、蔬菜总产量达到41323吨。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是铁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银州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城区后,区政府认真修订《银州区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在市发改委的支持下,燃气管网建设工程、排水管网建设工程等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扶持。二是棚户区改造取得突出成绩。“十二五”时期,沙子沟、原一高南地块等棚户区开发改造顺利进行,共完成11518户,共计34554人的拆迁安置补偿,拆迁面积103.7万平方米,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对光华路等18条排水管线进行改建,共计改造排水管线5923延长米,对新华街等30条街巷进行改造,改造面积达到30.8万平方米。调整、更换路边石1.4万米,建成市民健身广场20个,完成城区增绿4.5万平方米。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投资2185万元建成27 处小型水源工程,5处灌排泵站,9处水土保持工程,6处河道治理工程,13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5处饮水安全工程。

  ——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十二五”期间,全区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0项、获得科技经费1600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10年的7亿元猛增到2014年的12.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4.3%。产学研校企对接达到30户,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户,市级研发中心5户,区级研发中心16户。教育:银州区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出台了《银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投资1.5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被辽宁省评为“辽宁省中小学体育艺术示范区”和“全省均衡发展示范区”。文化: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经营场所达到200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体育: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区健身广场达到87个,社区体育设施用地达到人均0.3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人均0.6平方米。就业:全区实名制安置就业83512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40人,带动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以内。社保:扎实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现了由铁岭银行代收个体自由者社会养老保险的目标,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3882元增长到2015年的24200元,增长74.3%。医疗卫生: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达到17家,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个体诊所327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人口:人口计生基础信息核查有序开展,录入人口基础信息11.4万户,25.2万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全市指标以下。社会福利: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兴办养老机构,投资30万元建设3家日间照料室,设立了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扶贫: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83元提高到4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890元提高到3480元。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5亿元。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分钟服务圈”,实施“全程通”服务模式,完成了电子政务“一站通”软件系统开发。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明显改善,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实现省级平安区建设“八连冠”目标,群众满意度和知晓率不断提升。

  二、发展环境

  银州区区域面积7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9.1万人。银州区以“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银州”为奋斗目标,城区按照“更新、改造、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城区”方针,产业按照“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园区管理”方针,生态环境按照“青山、绿水、蓝天”方针,力争将银州区建设成为北方山水田园城市。服务业全面发展,兴隆百货、大商新玛特等服务业领军企业发展良好,金碧娱乐街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华天锦建材商业中心初步形成。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稳步推进,银州区成为国家老工业搬迁改造试点城区之一。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稳妥地承接了环境卫生、市政管修、园林绿化等各项管理权限,同时按照“全方位、全城化、全覆盖、无死角”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得城乡环境明显改善,让群众真正看到了“美丽银州”的风采。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互联网+、3D打印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融合将对产业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仍然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期和变革期,全球利益格局的博弈更加复杂激烈。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的一条主线,靠创新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

  从省内看,“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沈阳经济区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新一轮“突破辽西北”战略,将为银州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银州区处于沈阳“一小时经济圈”和“大沈阳”经济区内,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二是银州区成为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城区之一后,将推动银州区城市发展和工业提档升级。三是“五大商圈”战略为城区经济发展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四是国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辽满欧通道过境铁岭,将对我区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起到推动作用。五是沈铁工业走廊建设战略提升为沈四经济带发展战略后,沈四沿线经济带将带动银州区经济发展。随着这些重大战略的同步实施,必将使银州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得到充分释放,为加快全区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动力和保障。

  三、面临严峻挑战

  虽然我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外部压力和内部障碍都将成为未来我区发展城区经济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一是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我区处于东北振兴、沈阳经济区等的边缘地带和灰色区域,区位优势不突出,亮点不明显,与周边县(市、区)的发展对比中,处于资源配置、政策扶植的劣势。同时,由于区域面积小,发展空间狭小,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约束进一步加大,未来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挑战;二是从发展动力看,银州区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缺乏支撑,缺乏科技创新资源、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接续产业衔接不畅等诸多挑战。三是全区经济总量小、产业运行质量不高,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发达城区还有很大差距;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仍面临巨大压力,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因体制原因造成资金来源不足导致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城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二章  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四个着力”要求,抢抓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和重大机遇,实施“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投资驱动”五大战略,以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辽满欧通道过境铁岭、实施沈四经济带战略、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政策措施的历史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普遍提高城镇居民富裕程度,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为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平等保持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区经济不动摇,坚持“服务业大发展、工业抓重点”。保护生态环境,注重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鼓励创新创业。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兴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创业队伍,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

  ——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我区地处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两大区域节点位置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坚持统筹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兼顾各方面利益,妥善处理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区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均衡、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发展定位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银州区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在铁岭市整体发展定位的要求和指导下,对银州区的未来发展加以科学定位和合理布局,进一步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文化、经济等相互融合,并在发挥地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相关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不断提高银州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银州区发展的过程中,遵照区域发展的自然规律,为了全面激活银州区发展潜力,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发展战略,共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未来银州区力争形成“一核两带,一区两轴”即以五大商圈为核心、龙山乡生态农业经济带和龙首山、柴河风光带为两带,银州工业园区为一区、102国道和京哈铁路为两轴的总体格局,实现“内塑新商圈、外辅农业带、东倚龙首山、南托工业园、双道促流通、共生同发展”的发展定位。

  ——内塑新商圈。“五大商圈”是银州区乃至铁岭市的服务业集聚区,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可遏制的发展动力。为此,“十三五”时期全区以五大商圈为核心致力于发展城区经济,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大型名牌服务业企业加快提档升级,不断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提升复合功能,激发地区活力,提高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业态比重,完善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一站式体验消费的综合功能,引导商业超前业态发展,提升区内商业的消费能级,不断强化商业集聚区的复合功能和综合实力。重点建设和塑造新商圈,进一步激发银州区的发展活力。

  ——外辅农业带。银州区外围主要由龙山乡12个行政村构成,形成了包围主城区一圈的生态农业经济带,主要以大棚育种、水果、蔬菜种植为主。经济作物是银州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内部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以及绿色农业,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设备和操作方法提高经济作物产量,发展采摘、垂钓、旅游等以服务城区经济为主的现代农业,进一步推动银州区农业的整体发展。

  ——东倚龙首山。依托龙首山风景区和柴河风光带等重点发展旅游业和公共服务业,抓紧洽谈旅游城市综合体项目,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促进特色文化品牌与现代商业理念相融合,“以文为本、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充分发挥产业联动和互补效应,对区内旅游产业进行有序开发,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打造都市文化品牌。

  ——南托工业园。依托沈铁工业走廊的强劲带动力,紧紧抓住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历史机遇,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和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融入沈铁工业走廊,谋求协同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强区”战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中低端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实施“银州制造2025”, 按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等环节延伸,推动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提升和发展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产业,大力扶持橡胶、阀门等优势产业,培育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企业,促进充分就业,保持银州区工业平稳持续发展。

  ——双道促流通。依托102国道和京哈铁路两条主干道为两轴,充分发挥银州区位于两轴重要节点的交通运输优势,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改善投资的环境,逐步完善银州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带动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共同发展,为银州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共生同发展。通过内部“五大商圈”、外部农业带、东部龙首山为主的旅游业、南部发展态势强劲的工业园区以及两条主要干道的运输优势,使得银州区的发展内外呼应、四方响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促进银州区经济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四、发展战略

  ——生态立区。把“生态”作为立区之本,围绕生态建产业,围绕生态发展经济,围绕生态建设城市,把生态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资源转化为优势、把优势转化为效益。

  ——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人才优势赢得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全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多元发展。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优化提升机械加工制造、阀门制造、食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积累资金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绿色化工等产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形成主导产业有序接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高端化延伸、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为特征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融合开放。区域融合上,要把握新一轮东北振兴和沈阳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以自身的资源、产业、区位、劳动力等优势,推动产业、科技、农业、商贸、旅游、文化、信息等更广领域的合作,实现开放合作的不断突破。产城融合上,要以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为统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三产融合上,要实现三产的突破,要实现三产带动二产、一产,及三次产结构的协同发展局面,真正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最优配置。地企融合上,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全面开展战略性合作,在合作中求共赢,在融合中促发展,共建共荣。

  ——转型跨越。紧紧把握银州区转型发展的最后黄金阶段期,着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推动由单一支柱型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的产业结构跨越,由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跨越,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跨越,推动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跨越,为未来五年及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一轮全面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到2020年达到1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5亿元,年均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年均增长7.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为1:29:70;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区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工业抓重点上高新,提高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化率达到95%。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模式。

  ——文化和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巩固社区卫生服务全国35个重点联系市之一的成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261公顷;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01吨,下降2.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10.98%。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600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达到充分就业。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平安辽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加大对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和社会面的稳控力度,继续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新商圈集聚效应

  结合我区城市功能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全面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七个一”工程,重点推进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将银州区着力打造成铁岭服务业集聚区和重要商圈。

  重点发展商贸服务、餐饮住宿、房地产、仓储物流等主导行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75%以上。全力打造中央新商圈、银东新商圈、银西新商圈、银南新商圈、银北新商圈等五大商圈,巩固和扩大银州区商贸物流集聚优势。

  ——中央新商圈。全力推进中央商贸商务集聚区建设,积极引导兴隆百货、大商新玛特等服务业企业加快提档升级,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和商业模式,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推进城市大型综合体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发展方式,推广大众化餐饮、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支持商业企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住宿、餐饮企业营销战略调整,推动中高端餐饮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选准消费群体,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全力推进银州地下商业城、财富广场、苏宁生活广场、中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服务业重点项目,促进“中央新商圈”进一步升级。

  ——银东新商圈。大力推进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柴河旅游风光带建设,培育银州休闲旅游品牌,努力将岭东打造成为生态型综合休闲旅游新空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培育壮大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业。

  进一步整合龙首山、柴河两岸、七里屯村、地运所村、柴河东西村资源,再现辽北淳厚民俗风情。加快推进岭东旅游业的开发,抓紧洽谈旅游城市综合体项目,做出自身特色,在2至3年内使“银东休闲旅游商业圈”初具规模。

  ——银西新商圈。加快形成铁西“一轴两带三中心”布局。以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契机,利用老工业企业搬迁腾退土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完善铁西老工业区的商贸服务功能,重点培育居然城项目、铁岭数码城项目、铁岭古玩综合城项目,引进家乐福、北京华联、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以重大商贸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商贸服务业发展,打造铁西商贸物流中心。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推动铁岭民俗文化街、铁岭市广告创意中心等项目。加强铁西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获国家扶持资金的5个项目高效推进,打造“银西新商圈”。

  ——银南新商圈。以前、后八里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哥伦布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发展社区商业,制定社区商业标准,规范化指导社区商业发展,开发建设大型居住小区,同步建设配套商业设施,稳步推进“银南新商圈”建设。

  ——银北新商圈。创新发展专业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骨干市场,整合一批在经济区域内外有重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具有扩张和成长潜力的特色专业市场。加快推进光荣东路北棚户区改造和寿光果蔬贸易城交易市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牵动柴河以南商贸仓储和餐饮娱乐街规模扩大和发展,激发“银北新商圈”活力。

  第四章  加快产业集聚,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机械加工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长型产业加速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注重引进产业链上游、价值链高端的大项目,逐步建成销售额达到15亿元的产业集群。到“十三五”末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年均增长达到7.6%。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重点优化提升机械加工制造、阀门、食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以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契机,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改造提升,加强在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投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企业,形成集约发展、技术创新、产研一体的产业集群。到“十三五”末期,力争培育机械加工制造企业20户。

  ——发展壮大成长型产业。重点发展橡塑、机械装备、光电信息等成长型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强化项目带动和布局引导,加大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关键缺失环节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沟通联系,促进合资合作,积极引进消费电子、信息光电等新一代产业,对接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加大对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十三五”末期,力争新兴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达到30%。

  ——推进银州工业园区建设。依托沈铁工业走廊,抓住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依托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2大产业,加强引导和服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促进企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提升阀门、橡塑等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加快发展的聚集效应。到“十三五”末期,重点培育2到3家产值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园区企业达到100家,工业总产值实现35亿元,实现就业7000人。

  ——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做好融资、用工、科技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兜底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技改投入,完成技改投资30亿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华晨橡塑、铁光仪器仪表、常蒸铝业等19户企业,力争到“十三五”末期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2户,超20亿元企业1户。建立银州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完善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

  第五章  打造辅助服务业为基础的精品农业

  立足“三农”工作新形势,结合银州区实际,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农业全产业链。调整优化结构,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发展以服务城区为主的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引导和鼓励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农家乐、采摘园、体验园等特色农业做到小而精,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做到大而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

  ——推动精品观光农业。按照服务城市的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推广花卉、水果、蔬菜种植。逐步开发休闲垂钓、农产品采摘等观光旅游产业。依托柴河、辽河等山水资源,以七里观光农业为基础,科学规划以山林为特色的辽海观光农业和以田园为特色的环城观光农业,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投入。

  ——保障基础农业发展。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开展土地确权工作,调动农业生产者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第六章  完善城市功能,城乡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完善城市功能”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域城市化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到“十三五”末期,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沿街旱厕改水厕改造率达到100%;城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已确定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80%。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燃气工程、环卫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各类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大城区供暖、供电、供水、排污、道路和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城区综合承载力。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增至4.97平方米,规划建设道路17条,新建雨水管线30公里,改造污水管线20公里。投放使用60个小型垃圾中转站,新增水厕10处。

  ——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小区。启动城中村改造示范工程,以提升银州人居环境为目标,完成小岭子、吴家窑、油脂厂地块、光荣西侧地块、十六小东侧和北侧平房区、前八里地块、向阳小区地块、铁阀社区五栋房平房区、有色厂小巷北平房区等16个地块改造项目,改造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以上。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宜居乡村。以村庄整治、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为重点,建设“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龙山乡各村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重,注重依法和长效管理,推进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业主满意率80%以上。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不断整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努力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加强违法建设控管,综合治理违法占道,规范建筑垃圾管理,规范户外广告招牌设置,加强窗口部位市容环境整治。加强公共安全预防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市震害防御和应急系统建设。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

  ——加大城市绿化投入。按照总量增加、特色凸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果明显的要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6.2%,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新建和改造7个街心街边游园及健身广场。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要素市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引导,逐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第七章  提高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外贸出口策略,推动对外贸易稳步增长,提高利用外资特别是省外内资的水平。

  积极搭建各类对外经贸平台,发展新的贸易伙伴,一手抓大型骨干企业做强,引导骨干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一手抓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加快中小企业高水平“引进来”,加大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力度。同时,要积极向域外国外推广我区地工产品,提高产能利用率。

  ——积极引导消费方向。加强宣传,增强对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老年护理等服务型消费的引导,继续加大对家电、汽车等消费的扶持。

  ——建立健全消费市场。加大对兴隆、大商、天兴酒店、粤海酒店等企业支持力度,推动银州地下商城、广裕街等商业聚集区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区位、产业优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通过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服务业、工业、城市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重大项目。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强化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永续发展。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抓好排污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有序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

  在工业领域,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开展生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做到达标排放。在重点行业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健康、养老、金融服务等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推进零售批发、物流、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原则,加强土地、节水、节能等的管理。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严控建设用地总规模,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强化投资强度,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增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健全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突出抓好重点用水企业节约用水,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高耗水产品、设备和工艺。严格保护水资源,禁止超采、滥用地下水。积极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着力降低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创建节能型建筑行业。扶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

  ——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5万亩,新增补灌面积0.05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排涝面积0.1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90%,灌溉水利用率达到45%。治理河道长度25公里, 灌溉、排水建筑物更新改造10座,配套涝区桥涵8座,改善涝区面积0.1万亩。新建七里拦河闸1座,保障灌溉面积3万亩。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的有力实施,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严格把握“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项目的环评审批,从发展源头控制污染。从农村环境污染的点源治理与面源治理相结合入手,全面开展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项目投资。到2020年,地表水达到水质功能划分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类区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分别达到城区噪声功能划分标准和要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推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

  第九章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基层单位管理权限,强化基层单位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对权责清单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不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不断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体系,增强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领域,促进民营经济规范进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等领域,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完善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第十章  推进要素供给 强化支撑保障

  强化“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意识,突出要素资源集聚,凝神聚力优化环境,切实把要素保障转化为发展优势,强化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等保障建设,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发展。巩固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强化重大项目建设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项目提升促进发展转型,实现调结构、促转型、增实力、强后劲的有机统一。

  ——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对于符合规划、前期工作基本落实的项目,积极推进项目的评审与审批,争取及早启动项目建设;对于符合规划、前期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条件还不完备的项目,要抓紧进行项目建设内容的沟通、调整和论证,尽快完善和编制相关申报材料;对于不在规划范围内,前提条件还不完备,但符合地方发展方向或需求的项目,要继续开展调研。对关系全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由政府统筹规划和布局并主导建设,纳入重点项目管理,在投融资政策、项目用地、建设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主动配合有关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项目与资金计划,争取得到国家和省、市政策资金扶持及相关部门支持。

  ——完善督察、加强跟踪。对重大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保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对于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督办方法,按职能分工分配到区主管领导和部门第一责任人。完善目标责任制和项目推进考核机制,统筹推进各年度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强化土地保障建设

  根据规划的建设规模,认真搞好年度任务分解,通过科学的年度计划调整,争取更多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整体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促使土地效用最大化。强化项目用地审批和批后监管,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园区建设要依法依规,坚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厂房利用集约化,适度提高投资强度。挖掘建设用地潜力,盘活闲置土地,以强有力的措施盘活闲置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增加耕地面积,置换建设用地。

  三、强化资金保障建设

  进一步深化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加大资金多元化筹措力度。

  推动社会投资多元化。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产运营及产业运营等领域,积极探索公私合营模式(PPP)。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非禁即入”的行业和领域。

  建立健全政银企会商机制,全力推进政银企合作,积极向银行推荐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贷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整合信用担保资源,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开放的人才观,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人才,不断充实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鼓励企业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多种方式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项目为载体,用项目揽人才,构建“项目+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形成项目凝聚人才、人才带动项目的良性循环局面。开展科技人才招商,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沈阳、北京、天津等城市举办科技招商活动,发布企业项目合作信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

  实施“借脑引智”工程,与重点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一批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到高校参加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健全重实绩、重贡献的考评体系和分配机制,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形成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推进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企业集聚。

  第十一章  落实“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发展社会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银州区到2020年实现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化学校建设再上新台阶,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果,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布局结构更趋科学合理,办学硬件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显著增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科学均衡;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出,体育艺术工作实现新跨越;立德树人理念全面落实,以孝道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成效显著;校园安全管理规范科学,学校师生更加安全和谐;学前教育普惠制取得突破,优质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补充公办教育功能日益明显;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全面落实“科技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成集先进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光机电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重点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走向“银州创造”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到2020年,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户。

  ——创新发展人才事业。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评价机制,落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期末,使我区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党政机关公务员队伍文化结构力争全部实现本科及以上学历,各专业人才分布更加合理化。完善服务机制,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回家乡创业或为家乡服务。开辟留学人员创业代理一条龙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企业人才资源库,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医疗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全覆盖,推动银岗、康桥两家服务中心达到省级标准,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10-15家。提高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结核病痰检实验室建设,增加仪器设备投入,使居民饮用水检测项目106项达到国家标准;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0-100人,加强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卫生医疗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维持和发展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推动省级慢性病示范区建设,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项目,继续实施《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健全卫生应急队伍“平战结合”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以银州区妇幼保健站建设银州区妇幼保健院,全面开展妇幼保健科研工作,“十三五”末,从事群体保健的专业人员达到30%;加大对龙山乡12个卫生室的建设力度,加强人员的流动。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引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企业,培育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企业。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及少数民族特色村的投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一是提高文化市场的集聚效应。逐步实现零散的网吧、书店、剧院等规模化、集约化,根据银州特色,打造银州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城乡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形态,以城市图书馆、剧院、电影院等为核心,建成社区书屋、农村书屋、少数民族书屋、文化站等辐射龙山乡各村屯的文化网络。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树立人才第一发展理念,依托铁岭民间艺术团等团体,以各类培训学校为基础,加快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加大对体育设施、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要求,增强全民体质,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建设全面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网络。二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以银州区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体育协会、各社区、村体育协会为骨干,全面组织健步走、跑步、球类等全民健身活动。三是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抓好体育消费市场的建设,初步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同时建设以体育服务业、职业体育竞赛、体育场馆开发、健身娱乐为主导的体育产业体系。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力度。加大对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妇女儿童档案信息,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制定各项实际政策时充分考虑妇女儿童的立场,切实保护妇幼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条件。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优抚安置等工作,发展慈善事业和残疾人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和社会保障稽核和监察制度,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的、使群众满意的便民服务。逐步规范落实我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全员参保工作,“十三五”期末真正实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保覆盖率100%,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8%,并在现有基础上,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不断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档案集中管理率达100%,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以电子档案为数据核心,以档案查询局域网为基础,建立独立的档案管理查询服务网站。

  ——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完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十分钟服务圈”,切实实施“全程通”服务模式,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电子政务“一站通”软件系统开发。真正使得社区建设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切实为人民群众做好服务工作,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建立和完善运转流畅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强化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要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建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平安辽宁信息系统全覆盖。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

  ——大力推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认真贯彻《档案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档职能,充分发挥档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完善档案事业的投入机制,确保档案征集、抢救保护、安全保密、数字化、现代化管理、提供利用、编纂、设备购置和维护等经费有效投入。加大档案馆库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符合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和规范的新型综合档案馆。

  第十二章  保障规划实施落实

  《铁岭市银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银州区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必须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十三五”规划协调小组的作用,建立由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城建等部门组成的决策小组,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协调、检查和管理,因外部环境变化或其它原因致使原规划内容需要进行调整时,适时进行改进和完善规划内容,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

  ——积极争取资金。抓住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政策,根据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政策导向不断筛选、包装符合国家支持产业的项目、工程,为规划实施积极争取资金。一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向上争取资金工作。二是要紧紧抓住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政策文件,对照《铁岭市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切实做好项目储备、项目申报、项目跟踪。

  ——提供政策保障。落实各项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现行政策,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城区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提升政策实施效果。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改进产业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强化项目带动。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强化项目带动联动效应,做好重点项目的策划、筛选等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协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项目,确保规划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为全区经济增长提供发展后劲。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加大对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检查工作的力度,重视规划的法律地位,树立其权威性。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将规划的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与规划提出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比,并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系统分析,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提供依据。

  ——落实规划责任监督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根据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分项具体行动纲领,并落实到政府各部门各年度具体工作计划中和发展建设项目上。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及时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三五”规划的宣传,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

  未来五年,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催人奋进,任务艰巨繁重。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